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專門從事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其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成立后,于1950年在上海組建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為建院首批15個研究所之一。1954年,為解決全國人民“吃魚難”的問題,水生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整體遷移至“千湖之省”的湖北,扎根武漢珞珈山麓、東湖之濱。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出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總動員,提出了科技提升國力,科技創新未來,科技造福人類的總要求。水生所作為水體生命研究的“國家隊”,將持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院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的要求,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國家責”,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做好“火車頭”,搶占制高點,在水生態環境保護、淡水漁業和生物資源利用等國家戰略領域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國家目標貢獻力量。
九秩江湖情,一片碧水心。一代代水生所人不忘建所之初“研究水生生物之基本學理,以配合水生動植物生產上之需要”的初心,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在水生態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水生生物資源利用等方面踐行“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的宗旨。水生所奠定了中國水生生物學基礎,引領了中國淡水養殖學發展,開啟了中國淡水生態環境保護研究:首次全國湖泊調查、四大家魚人工繁殖、開立中國魚病學,首創魚類基因工程育種,創制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動物(克隆魚)和第一例轉基因魚……我們砥礪前行、攻堅攀峰。近年來,曹文宣院士首倡“長江十年禁漁”,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舉措,成為國際大河流域魚類資源保護的獨特中國范例;長江江豚種群歷史性止跌回升,館養條件下人工繁育獲得世界性突破;揭示銀鯽單性雌核生殖成功的演化機制,創建基因組重構等精準育種技術,培育異育銀鯽“中科3號”和“中科5號”等系列水產新品種,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大水面生態漁業理論體系既保住綠水青山,也造就了金山銀山;非經典生物操縱成功遏制水華藍藻暴發;廢水處理和生態修復讓污水臭溝變回碧水青灘;萬種魚類/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詮釋物種的多樣與演化……從理論到技術,我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湖海、池塘山川,漁民致富、鄉村振興、大湖控藻、流域治理、污水處理、資源利用,我們踐行著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發展,為富強中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重要的科技支撐。
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水生所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我代表水生所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謝!同時,我們熱忱邀請海內外同仁、青年才俊到水生所指導、交流、學習、工作!
讓我們繼續傳承“開拓創新、科學求實、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優良所風,一起努力、一起奮斗,共同書寫水生所的美好明天!